一、小兒推拿手法
1.清、補脾土
部位:拇指指腹(即末節(jié)螺紋面)。
操作:順時針旋推為補,名“補脾土”,中醫(yī)功效等于吃人參、白術;從螺紋面根部推向指尖" />
小兒百脈匯集于掌,適宜于5歲以下小兒的推拿法有多個版本,而以周老的最為簡單、實用。
一、小兒推拿手法
1.清、補脾土
部位:拇指指腹(即末節(jié)螺紋面)。
操作:順時針旋推為補,名“補脾土”,中醫(yī)功效等于吃人參、白術;從螺紋面根部推向指尖(即離心方向——編者注)的直推為清,名“清脾土”。脾土多用補,而少用清。
2.清、推大腸
部位:食指外緣(即食指橈側——編者注),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。
操作:從食指端直推至虎口,名“推大腸”,為補,止瀉;從虎口推向食指端,名“清大腸”,治便秘。
3.揉板門
部位:手掌大魚際平面。
操作:用中指尖作揉法,名“揉板門”。揉法為補,自掌根推向指根(即離心方向——編者注)為“清”,作用同清推大腸。
4.清肝木
部位:食指指腹。
操作:直推為清,名“清肝木”。
注意:“肝木”宜清不宜補,補之恐動肝火。
5.清心火
部位:中指指腹。
操作:直推為清,名“清心火”。
注意:“心火”也宜清不宜補,補后恐動心火。清肝木與清心火有清火、降熱功能。
6.清、補肺金
部分:無名指指腹。
操作:直推為清,名“清肺金”;旋推為補,名“補肺金”。“肺金”實熱癥用清法,虛癥用補法。
7.補腎水
部位:小指脂腹。
操作:腎水與肝木、心火、肺金的手法不同,直推為補,名“補腎水”。
注意:“水”宜補不宜清,補腎水相當吊鹽水與葡萄糖,也有健體與降熱作用。
8.揉外勞宮
部位:第三掌骨背側,腕橫紋至掌骨小頭連線之中點。
操作:用指尖作揉法,名“揉外勞宮”。有清熱、鎮(zhèn)靜、止痛作用。
9.推上三關
部位:小臂前側,自腕橫紋至肘部成一直線。
操作:用拇指或食、中兩指自下向上推,名“推上三關”或“推三關”,有發(fā)汗降熱作用。
10.清天河水
部位:小臂內側,自腕橫紋中點至肘橫紋中點成一直線。
操作:用拇指側推或用食、中指指腹向上直推,名“清天河水”,是退熱重要手法,還有寧心與安眠作用。
11.退六腑
部位:小臂后側,自腕橫紋至肘部成一直線。
操作:用拇指或食、中兩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,名“退六腑”。
注意:退六腑大寒,相當于中藥之犀角、羚羊角,非40℃以上之高熱,不可輕用。
12.分推肩胛骨
操作:沿肩胛骨骨縫從上向下推如彎月,名“分推肩胛骨”(如箭頭所示),本手法宣肺止咳,對久咳急氣患兒適用。
13.揉肺俞
部位:第三、四胸椎間,正中線旁開1.5寸處。
操作:用雙手拇指指尖作揉法(右手為順時針,左手為逆時針)。
14.推脊柱
部位:上起大椎穴,下至尾骨之間成一直線。
操作:用食、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,名“推脊柱”,為退熱重要手法。
15.推尾椎
部位:自第4節(jié)腰椎到尾骨之間成一直線。
操作:用拇指或食、中指指腹向上直推,為補,又名“推七節(jié)”;下推為“清七節(jié)”。補法止瀉,清法治便秘。
16.揉長強
部位:肛門與尾骨之間。
操作:用指尖作揉法,名“揉長強”??芍篂a。
17.捏脊
操作:以雙手拇指與食指并攏,從尾椎骨沿脊柱兩側向上捏(成人高血壓患者從頸部向下捏至尾椎骨),連皮帶肉用力捏起即放下,一起捏至頸部發(fā)際處為止,以脊柱兩側皮膚微有潮紅為有效。
說明:捏脊多用于治療小兒積聚一類的疾患,如食積、疳積、嘔吐、便秘、泄瀉等,故又稱“捏積”;還可消除肝、脾腫大,并有醫(yī)治百病與抗癌作用。
18.揉內關
部位:伸臂仰掌,腕橫紋上2寸(以患者的手量)兩筋之間。有寧心安神,鎮(zhèn)靜止吐作用。
19.揉、壓足三里
部位:外膝眼下3寸(用患者的手?。劰峭鈧燃s一橫指處。
說明:在周老小兒推拿諸多病例中,唯有“急救中毒性菌痢患兒”一例,用的是指壓雙足三里附近的“高升點”,其余皆按揉足三里。有強壯、消炎、治胃腸道疾病作用。
20.揉三陰交
部位:內踝尖上3寸(用患者的手?。劰呛缶壣院?。
附:小兒推拿用潤滑劑
為減輕摩擦,避免損傷小兒皮膚,損傷時可將姜汁、蔥白汁、酒精或清水等涂于推拿部位,這些潤滑劑可根據病情、時令選用。有強壯、消炎作用,對治腸炎、泌尿系統(tǒng)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。
(查看評論) |
Copyright © 2012 - tipstogelterpercay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人體穴位網 版權所有